有爱无碍 共向未来 | 他是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”!

2024-11-09

吴晓是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9级金融学博士研究生,他荣获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”,这是每年仅有10人被授予的国家级荣誉,是对他自强不息、奋勇前行的肯定,也是我市残疾人顽强不息、砥砺前行的写照。吴晓说:“我曾经历过许多黑暗时刻,因此更加明白光明的意义,我要将自己的奋斗化成一束光,回馈社会。”

5岁时,吴晓因车祸失去了右腿,身体残疾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无尽艰辛,但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在磨砺中成长,在奋进中成才。他勤勉刻苦,成绩排名专业第一,获得荣誉和奖励近30项;他深耕学术,发表包括《金融研究》封面文章在内的权威期刊论文9篇,为辽宁全面振兴献智献策;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,为医护工作者子女提供学习指导,为病友搜集康复资料;他毅然扛起照顾重病母亲的重任,住院陪护半年之久,还挤出时间在母亲的病床前完成了顶级期刊论文。“为奉献者奉献,与逆行者同行”。激昂青春,奋楫有为,吴晓以言行诠释榜样,激励残疾青年自强不息,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。


图片
图片

百炼成钢,奋楫扬帆砺锋芒


2011年,18岁的吴晓不惧身体残疾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无尽艰辛,毅然选择独自启程,踏上了漫漫求学路。硕士期间,因宿舍与校区相距甚远,需要骑行往返,但对于右腿高位截肢者而言,掌握骑行技能是一项极难的任务。为此,吴晓每日坚持攀爬30余级楼梯,以增强单腿力量;每日坚持脱掉假肢练习站立,以提升平衡能力。虽然第一次骑行就遭遇骨折,但他秉持坚强的信念与韧性,在无数次跌倒与爬起后,不仅掌握了骑行技能,更在磨砺中成长,奋进中成才。2019年,吴晓来到东北财经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,在书海中沉淀内心,在逆境中淬炼品质。


“追风赶月莫停留,平芜尽处是春山”。博士生涯伊始,深奥的理论与艰巨的课题任务让他感到手足无措,但他脚踏实地,上课认真听讲,下课虚心请教,终于取得了绩点位列专业第一的好成绩;他每日至少抽出4小时阅读国内外精选文献,已共计阅读500余篇,在阅读中沉潜往复、自在徜徉。
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,吴晓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多次独自前往银行实地调研、收集数据,打磨出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论文初稿。在获得匿名论文评审专家的审阅意见后,他不断收集反馈、谦虚求教,修改论文共11版,撰写回复稿件近8万字,最终该论文获得了全部评审专家高度认可,成功发表在顶级期刊《金融研究》,并被评为该期封面文章。同时,凭借着扎实的学术底蕴与刻苦的求学精神,吴晓在CSSCI核心期刊、各顶级期刊和权威报纸,发表学术论文9篇,与导师合作成功申报省部级及校级课题5项,并被授予国家奖学金等近30项荣誉,是同学们的优秀榜样。



图片


图片


孝为先善,笃行致远铸栋梁


2021年10月,吴晓平静的博士学习生活被母亲身患恶性肿瘤的噩耗打破,他毫不犹豫返回家中,扛起照顾母亲的责任。在一年半的时间里,吴晓陪伴母亲奔波于5家医院,从安庆往返南京18次,住院长达半年之久。为照顾母亲,身穿“钢铁腿”的吴晓每天步行2万余步,残肢被磨出血痕,衣裳被汗水浸透,在忍受自身病痛的同时,他坚持肩负家庭重担,传承孝道美德。同时,他成为数十名病友的“私人专家”和“心理医生”,他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,协助医护人员治疗,积极分享康复知识,得到病友们的广泛赞扬。


在照顾母亲的日子里,吴晓不忘求学初心,合理规划时间,在病房内完成《金融研究》期刊论文的近8万字回复稿,并撰写多篇学术论文,还辅导硕士生修改毕业论文。吴晓用亲身经历诠释“百善孝为先”的中华传统美德,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“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”的殷殷寄语。


图片
图片


踔厉奋发,修身立德书华章


吴晓曾言,“党和国家对我们特殊人群关怀备至,我们更应竭尽所能回馈社会。”为此,他常怀感恩之心,善行回馈之举,积极参加志愿活动,主动献身公益事业。他积极为中山区的抗疫工作者子女提供线上“一对一”学习指导,通过微信和腾讯会议等方式为孩子们批改作业、查缺补漏,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悉心传授,获得家长和孩子们的高度认可;在学校,他也积极投身相关志愿服务,累计服务时长达80余小时,为社会和学校奉献自己的力量。在东北财经大学第十五届“学风建设月”活动中,他作为学术交流活动主讲人,为学弟学妹们分享科研方法,将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求学经验倾囊相授,践行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服务精神。


图片
图片


身残不改登临志,奋斗力行中国梦,吴晓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“博学游书海,济世作栋梁”的精神,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“立志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”的号召,坚定不移听党话,矢志不渝跟党走,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



来 源 :市残联


阅读12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